当前位置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
河南济源: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
2020-11-27 22:04 来源:法新网
分享到:

法治日报-法新网10月12日电(申吾 和平)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,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根据《“十三五”脱贫攻坚规划》,紧紧围绕“两不愁,三保障”,保障住房安全的战略目标,按照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,把土房、土窑、老旧建筑改造和脱贫致富有机的结合起来,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
 . 河南济源: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
理清思路 施策民生

济源示范区2017年可居住的土房土窑多达4000座。居住者为四类重点困难群体的有400多座。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《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(试行)》,土房土窑均被认定为D级危房,须重建砖房。就怎样解决四类重点困难群体居住、致富奔小康的决策问题,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战伟带领职能部门亲临山区实地考察调研,经相关技术部门审慎论证,试点验证,于2017年9月出台了《农村土房土窑改造工作办法(试行)》,为危房改造和土房土窑、老旧房屋的改造利用提供了工作指南。

济源示范区邵原镇唐山村地处偏远山区,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村里的房屋建设基本停滞,年轻人纷纷外出。全村129户,有90多户在镇上或市区购房。时下住在村中土房土窑的基本都是老年人。柴建英说,窑洞冬暖夏凉,住了一辈子,早就习惯了。

群众是脱贫解困的主体,是补齐农村住房短板的受益者,土房土窑是不是都要一拆了之,群众最有话语权。邵原镇唐山村柴建英一家三口住的是土窑,如果重建砖房,能享受补贴3.94万元,但盖房花费将达到五、六万元,且居住面积会比原来减少很多。如将土窑修缮加固,不会超过两万元。

经建筑部门测算,拆除重建在享受补贴政策后,1-2人户还需要再投入1.2-—1.3万元。原本是扶贫济困,反倒加重群众负担,脱贫户有重新坠入贫困泥潭或加深贫困程度的可能。原本习惯了冬暖夏凉宽敞的窑洞生活,一下子圈进砖混结构的狭小空间,还有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和劳神耗力折腾,这也是许多土房土窑住户不愿迁出的根本所在。

同时,凡是土房土窑均定为D级,也与济源农村实情不符。经技术部门鉴定,许多土房土窑主要问题是屋顶漏雨和防潮设施不到位,其余部分还是很结实的,修缮一下再住个十年、二十年不是问题。

济源示范区聘请建筑专家对豫北山地民居进行研究,认为济源打土墙建瓦房的方法不同于豫北其他片区,特殊的建筑营造技术,使得济源土房土窑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,土窑石砌干净结实实用价值高。但目前年轻一代中掌握这些传统建筑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。专家们也在忧虑,这些传统建筑技艺数年后或许伴随着土房土窑拆除一起消失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土房土窑拆一座少一座,等同生命死亡不能复生一样。

“贫困户土房土窑改造必须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首先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住房安全,同时要保护好、传承好济源的民居文化,留住美丽乡愁,务求把好事办实、实事办好。”在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农户、咨询农村老工匠后,济源示范区政府作出了抉择。

 . 河南济源: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
定准基调 确保民生

邵原镇神沟村村民侯爱军家的土房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,在村里年头最久。房子土墙瓦顶,木构梁架,两层建筑。黄土直立性强,墙体厚实,墙基部分用石材垒砌。是济源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。经协商改造新建了传统的大门楼,屋顶结构不变,外墙用泥巴、麦秸秆粉刷。改造后的老房子风貌古朴,院墙外挂着金灿灿的玉米,在远处雄伟的王屋山映衬下,俨然一幅恬静悠然的农家画卷。

承留镇玉皇庙村共170户村民,有六七家是砖房。起初,村里百姓对这些老宅厌烦漠视。现在,村中集中连片的土房正在修缮改造,村头几棵饱经沧桑的皂角树也被悉数保护起来,村民的视野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,未来的传统村落风貌让人期待。

群众安全大如天,老旧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,原则上将拆除重建。对于一些60周岁以上的老人,根据自愿原则,土房土窑不愿接受修缮和改造的,实施集中供养。

济源示范区2019年共有近160座土房避免了拆除的命运,实施了修缮加固改造。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动,给沉寂的乡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,村民开始重新审视家乡,发现老房子的价值。

为减轻贫困群众的负担,济源示范区拿出真金白银,在国家、省级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。实施修缮加固的,在上级户均补助10000元的基础上,财政每户再补助5000元。确需要拆除重建的,在上级户均补助17000元的基础上,按户籍人口每人增加8000元补助。

济源示范区在土房土窑改造过程中严格执行村、镇、市三级审核、三榜公示,做到改造政策、改造对象、补助标准、审批结果四公开,确保土房土窑改造公开公平、规范透明。

 . 河南济源: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
留住乡愁 施惠民生

娲皇谷景区所在的双房村,原本荒僻落后,群众增收无门。后来景区引入社会资本,将村中的土房土窑修缮改造,村民以房屋入股旅游公司,实现了旅游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结果。如今的小山村,袅袅炊烟吸引着山外来客,“翟大爷家”成了香饽饽,年近古稀的翟大爷也吃上了“大锅饭”,端上了“金饭碗”,老两口每天在公司也能挣上个百而八十块零花钱,乐的她们一天到晚合不拢嘴!

大峪镇王庄村发展乡村旅游,在住建局老旧房改造的引领下,群众对土房老宅进行保护性开发,修旧如旧,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,曾经凋敝的乡村再现生机活力,一些外出务工的群众也返乡创业。

迎门村是王屋山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,为了摆脱贫困,2000年迎门村实施集中搬迁。为了盘活闲置农房,政府鼓励迎门村旅游与三产融合发展,40户旧宅基地、土房土窑按每间1000元的标准进行回购,随同空闲地整合流转给济源文旅集团,以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独栋小院为主,每家民宿整体建筑以迎门村古民居为基础进行打造,在保持原有建筑古朴风貌的基础上,又添加了现代化钢结构和众多的文艺元素,屋在画中,画在屋中,建筑群体千姿百态、独具内涵。迎门村还安排村民进入景区工作,从而提高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。

思礼镇南坪村是豫北的一座古村落,有着55栋房屋、50亩耕地,背靠王屋山,临近卢仝茶园,一方净土,与世无争。如今的南坪村作为河南济源的第一个“实验”乡宿项目,由济源文旅集团牵头,宋微建等设计师主导,实现“农家小院,闲情野趣”的未来旅游场景,打造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乡宿体验。随着村落整体搬迁,土地、土房、土窑的流转,南坪村除固定的年收益外,居民还能依托第三产业和务工等收入,过上富庶的农家生活。

诸多的石窑、土窑正在改造重生,上寨石板坡土窑洞群、红土沟石老哥的水云居窑洞宾馆、天女河窑洞民宿等等,将天然环保、原生态的乡村居民生活展现给世人,以完美的感官愉悦和视觉冲击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!

如今济源示范区经改造、修缮、利用的土房土窑、老旧建筑突破了8000间,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0平方米,直接社会效益数十亿元。经济效益无可估量!

中华农耕文明悠久灿烂,文化的根脉在乡村。土房土窑、老旧建筑的去留,不仅仅关乎建筑的存废,更关乎乡土文化厚重生命的延续。济源示范区在落实贫困人员居住环境的基础上,合理开发利用土房土窑、老旧建筑的历史价值,开辟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径。

 . 河南济源: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
免责声明
分享到:
© 华中法制网 版权所有 华中法制网简介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