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报-法新网9月25日电(申吾 和平)9月24日,笔者走进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牛庄村,两座存栏200头肉牛的标准养殖厂房显得很醒目,青储饲料池在山沟中散发出清香的酒味。这里是牛庄村11个脱贫户的经济摇篮,他们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顺利脱贫。
牛庄村是济源示范区大西南的一个边远山村,辖区7个村民组(自然村),204户742人。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。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、小麦为主,主导产业为红薯、辣椒、养殖、蔬菜制种等。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,2016年脱贫出列。市级帮扶单位为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,全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49人,截止2019年11月已全部脱贫。
面对资源匮乏,土地贫瘠的帮扶村,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立足本地资源,农作物、经济作物“齐动员”,各项扶贫政策齐落实,党员包户齐上阵,个人集体齐发力,不仅短时间内全部脱贫,还在致富路上小有成就。
2015年在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的大力协调下,牛庄村成立济源市世星养殖专业合作社,并筹建规模年出栏肉牛200头的养殖场。2017年7月份获得批复,同年8月动工修建,由市扶贫办投入资金78万元,村自筹资金32万余元,共计110余万元。设计养殖厂房2座,畜草池3个,占地12亩。2018年初项目竣工验收。
动员贫困户投入养殖脱贫致富,首先是解决资金和养殖户的后顾之忧。时任牛庄村第一书记倪大帅会同支、村两委成员包户做工作,针对主要的资金、养殖品种和确保盈利的问题逐一进行落实。为困难户组织小额贴息贷款,养殖品种大多数人认为本地黄牛可靠,暂定黄牛养殖。为确保盈利,采取合作社+贫困户的模式,由贫困户自己买牛放到养牛场统一寄养,统一防疫,到期获得固定分红,并承诺确保分红底线。村支部书记亲自带头买牛入社,为养殖户带了个好头。目前共有11户贫困户加入养牛产业,其中6户通过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的方式,分别贷款1.6万-5万元不等。目前养牛场存栏肉牛、黄牛155头,价值300余万元。
为了鼓励村民改善传统养殖观念,改养利润颇丰的品种肉牛。2018年6月通过招商引资,与浙江客商签订养殖新型品种肉牛协议,每年向村委会缴纳部分养殖场租金4万元,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,还为村民提供青储、劳动力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。
“鼓励养殖业发展,为养殖户一年一头牛带来将近一万元的经济收入,还通过带动效应,不仅原来的贫困户争着加大养殖业投入,群众也积极加入养殖行业。牛村发牛财,已在牛庄村形成一种气候。下一步我们会加大气力 ,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、养殖保障、增值销售全链条服务,把牛庄村的牛产业做大做强。”倪大帅如是说。